奋勇当先: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内大在行动!
栏目:科研动态 发布时间:2025-08-21

  科技引领未来,创新驱动发展。在广袤的北疆大地上,内蒙古大学始终以习在考察内蒙古大学时指出的“要开放办学,在竞争中发展,办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”为指引,以创新为突破,以转化为路径,一体推进教育发展、科技创新、人才培养,依托由概念验证平台、技术转移中心、大学科技园构建成的“三维一体”协同创新体系,高效能推动原创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,积极融入产业一线,为奋力打造城校融合、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了有力支撑,践行了新时代高等教育肩负的使命担当。

  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,也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关键环节。内蒙古大学在中央决策部署和全区发展大局中审时度势、谋篇布局,重点建设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、能源材料化学研究院、生物医学研究院、绿色化学与环境研究院、天文与物理研究院等5个重大科创平台,以及稀土材料研究、食品营养与包装材料研究、生态农业等校企联合实验室,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夯实根基。近3年,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、省部级科研项目2275项,制定相关标准25项、授权发明专利435项。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收益超1亿元,其中70%以上在内蒙古落地转化,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
  为不断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价值和效率,内蒙古大学积极申报并成功获批内蒙古自治区概念验证平台。平台定位于草原特色生物医药的早期孵化器与概念验证核心枢纽,以“跨越实验室到市场的前端环节”为核心使命。平台有效链接政府政策资源、资本及产业合作伙伴,为原始创新提供“技术验证-工艺优化-产业落地”全链条服务。目前,聚焦疫苗、诊断试剂、抗体药物等数十项核心技术的产业化转化,已在生物医药、畜牧防疫等领域形成示范效应,有力赋能区域创新生态建设。

  依托雄厚的科研实力与丰富的人才资源,内蒙古大学深化校地合作,建立扎根首府、辐射全区的“1+11+N”政产学研融合创新体系,不断建强建优合作平台,加快构建“大学—区域”协同发展新格局。

  为有效打破成果转化梗阻,内蒙古大学把优化激励机制作为关键突破口,探索成果赋权改革,有效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。化学化工学院科研团队以工业固废为原料合成高效水煤浆分散剂,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,攻克“凹凸棒石黏土纳米化分散”难题,并完成10余个系列产品的产业化应用;生命科学学院研发团队完成具有更强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的“新型兽用狂犬病mRNA疫苗”,大幅提升狂犬病防控水平……多项面向国家和自治区的相关产业需求成果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。

  为助力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内蒙古大学主动融入“蒙科聚”科创“一张网”,成立“蒙科聚”内蒙古大学技术转移中心,推动科创资源由“聚合”转向“聚变”。技术转移中心将通过整合创新资源,搭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,挖掘具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,积极对接企业,实现技术要素顺畅流通和高效转化。通过技术评估、交易对接、知识产权保护等完善的服务功能体系,高效助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。

  在呼和浩特市政府与内蒙古大学共同打造的内蒙古大学科技园,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已入驻10个科研团队项目。科技园将以从研究开发、中试熟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孵化机制,持续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,助力更多“创新种子”长成“参天大树”。

 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、科技创业孵化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核心命题,大学科技园将着力开展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。挖掘、遴选、培育、孵化具有应用潜力和价值的科技项目,并建立“科学家+工程师”产业落地团队、积极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,建立涵盖校内外、创新链上下游、政府和企业等共同参与、有效协同的创新生态圈。

  近年来,围绕生物技术、新型储能、氢能等领域,内蒙古大学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自治区科技“突围”“揭榜挂帅”任务,产出双肌黄牛、华蒙肉羊、马铃薯新品种、水系电池等一批重大成果。依托大学科技园,不断放大功能性资源的集聚和链接效应,积极发挥高校优势学科对区域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,把人才资源、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、发展优势,构建新时代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。

  新征程上,内蒙古大学牢记嘱托、奋勇当先,以更高站位、更大力度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,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模式和新路径,让科技创新“关键变量”转化为新质生产力“最大增量”,为教育强国、教育强区贡献智慧和力量,努力建好扎根北疆、面向全国、辐射海外的特色鲜明一流大学。